李贞去世后,留下11000元人民币和2根小金条等,她是如何处理的?
在旧社会,大家都知道女性一直没有地位,然而,在革命战争时期,有一名女性就和大多数男性同志一样,保家卫国,参加过多次战役。她就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同志。
她叫李贞
1908年,她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他的父亲是个普通的农民,生活来源就是两亩半地和捕鱼为生。当她出生时,家里一共有六个女孩。在她六岁时,父母不想让她们再过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便将她送到另一户人家,后来才知道,对方是想招童养媳。童养媳在当地还是比较流行,在小的时候被人抱养,成年之后就会成为那家的儿媳妇。然而,李贞当时遇到的这家,不仅让其以后要成为童养媳,还要在成长期间,当作丫鬟来使唤。
李贞
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李贞经常遭受到非人的待遇,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八年,后与同伴组织逃跑时,被主家发现,强迫结婚,但婚后仍然经常被打。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伐军路过他们的村庄,李贞响应部队的号召,参与到了抗战的队伍中。因为表现出色,当年就选举为浏阳区的妇联主任。1927年,李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婆家看到以前的童养媳这样厉害,也害怕因为革命连累到自己,于是一纸休书将她赶出了家门。
没有了婆家的束缚,李贞也大胆地开始做革命事业。先后参加游击队,秋收起义,反“围剿”斗争等等,在这期间,李贞与当时的张启龙产生了革命感情,经过组织批准,两于在1928年结婚。不久,李贞还怀了孕。之后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伤员,他们在阻击敌人的同时,将敌人引到了悬崖,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剩下的五名同志都选择了跳崖。
展开全文
李贞:从童养媳到开国少将,一生经历3次婚姻
不过李贞和另一名同志有幸活了下来,原来他们挂在了大树上,不过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没有保住。1932年丈夫遇到一些情况,便与自己写了离婚申请,自己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
当时贺龙元帅看这样的女将,却是孤家寡人,于是找人当起了媒人,为红六军团的甘泗淇同志牵线搭桥。刚开始,李贞还在担心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又当过童养媳,还有两段婚姻,但后来经过多次交流,这才结合在一起,1935年,在一礼堂里,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李贞和甘泗淇
长征路上
之后,李贞参加那次长征,在过草地时,李贞当时还怀着孕。因为环境的因素,加上李贞当时生了一场病。为了不拖累队伍,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默默跟着队伍,等战士们发现后,都来看她,刚开始还不愿意骑马行军,最后用一条长布条,将她捆在马背上。甘泗淇听说她病了,卖掉了自己身上的金笔,才买来药品,将其的高烧才退了。
草地上没有粮食的,李贞当时身体很虚弱,孩子出生后,因为饿得不行总是经常啼哭,战士们送来破衣服,尿布等,但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还没有等她们走出医院,孩子就夭折了,而李贞则因产后的虚弱,经常是昏了过去。后来,战士们用担架抬着她走出草地。在长征过程中,李贞不仅肚中的孩子夭折,而且李贞自这次之后,失去生育能力。但李贞并没有放弃革命,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在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中,都有李贞的身影。虽然自此没有了生育能力,但是在这之后,她与丈夫抚养了20多位烈士的遗孤。李贞将她们视为己出,细心照顾每一个孩子,后来,当孩子们聚在李贞家时,总要摆二三桌,有时间了,李贞还会带孩子们去看电影,逛公园等等。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她没有孩子,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与这个有关,但更多的是对战友的一种情,战友已经为了革命牺牲了生命,他们的后人不能没人照顾。
授衔
1955年同,在中南海国务院礼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典礼举行。李贞、甘泗淇夫妻二人同时被授予将军军衔,47岁的李贞,是其中唯一一位女少将。当天下午,李贞同时又获得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尽管已经是开国将军的她,始终没有改掉艰苦朴素的作风,所穿的衣服,外套,还有一些被子,都是缝缝补补,即使穿了十几年也不肯换新的。每当老同志们去看望她时,发现几十人都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尤其是到了冬天,非常寒冷。大家问其如何御寒时,她讲了她的方法就是将战友送的狗皮褥子垫在床上,将帆布羊毛大头鞋套在脚上,膝盖处放热水袋,再盖一层薄薄的被子。好多人建议其搬家,她不同意,政府准备为其装修,可是她还是不同意,最后组织上强行让其搬家,这才让她住进军职干部的楼房。
病逝后的遗物
1990年3月,李贞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当人们在整理物品时,才发现她除了有能体现战功的四枚勋章外,其他的遗物少得可怜,有四把旧藤椅,这个已经用了近15年;还有陪伴她的近40年的行军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雪花”牌单门电冰箱;留下的财产也只有1.1万元人民币,2500元的国库劵,还有就是在战争时期所留下的2根小金条。
而李贞同志是这样安排遗物的:一根金条,捐给自己的家乡浏阳县,另一根捐给甘泗淇的家乡宁乡县,主要是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留下的那个财产,要一分为二,一部分捐赠给北京市少年宫,另一部分作为自己要交的党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