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安徽国有“三资”改革:激活40万亿“沉睡”家底
据湖北日报报道,10月16日,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部署安排重点任务时,湖北省省长指出,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今年年初,湖北省财政厅官网刊文介绍,目前湖北国有“三资”约21.8万亿元。
10月24日,安徽省就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举行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透露,截至2024年底,全省企业国有资产16.48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95万亿元。
同样是在10月,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发布消息,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上游水库和跃进水库20年的淤积物处置权,在黑龙江省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中心拍出了高价,成交金额为8.39亿元。今年8月22日,铁力市东方红水库的淤泥拍出6000多万元。
从中部到东北,地方政府正加大力度推进国有“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改革,这也直接带来相关财政收入增长。

鄂皖国有“三资”家底40万亿
10月16日,湖北省省长在武汉调研国有“三资”改革时提出:“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一周后,安徽召开发布会,多个厅局联合解读《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
两地改革核心诉求相似:让“沉睡资产”转化为现金流、释放资产价值。不过,对于国有“三资”改革的实施范围、操作手法,两省略有不同。
从实施范围看,湖北聚焦“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六类国有资源,“实物、股权、债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五类国有资产,“低效和闲置”两类国有资金。
安徽聚焦“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房屋、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股权、大型仪器设备、数据资产、保障房、公共基础设施”八类资产,“土地、矿产、水利、林业、能源”五类资源,“财政存量资金、实有资金”两类资金。

展开全文
从操作手法看,湖北以21.8万亿元国有“三资”为基础,提出“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三变”路径;安徽则是“大资产统筹管理” 逻辑,将八类资源纳入统一体系。截至去年底,安徽企业国有资产16.48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95万亿元。
在全面推进“三资”改革之前,湖北安徽已通过早期盘活取得成效。去年湖北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暴涨近六成,达到678亿元,拉动非税收入增长26%;安徽收入达739.5亿元,增长11%。两地该项收入占非税收入比重分别达到53%和51%,均居全国前十。

上海非税收入构成,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占比从2023年34%上升至2024年39%。湖北安徽占比均已超过50%
国有“三资”盘活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救火队长”。去年湖北税收下降0.8%,如上所述,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填补部分缺口;今年上半年,安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2.8%,而国资有偿使用收入增长5.5%(约429.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国有“三资”盘活收入对财政收入增长举足轻重,对偿债影响却是有限——从去年地方债务总量来看,湖北、安徽的债务余额均超1.85万亿元。

湖南三年盘活收入超三千亿
“三资”改革并非偶然爆发。2022年,国务院印发《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发改委、财政部随后出台细则,要求各地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拓宽财源。
最早试水的是湖南。自2022年起,三年累计盘活收入超3000亿元。长沙城南一批停建十年的省直机关办公楼群,经34亿元投资重启,改造为“领创数智中心”,进入数字经济产业链。
福建侧重实物盘活,一次性处置安置房、配建房等闲置资产,2022年前七个月资源性收入增长58.9%。新疆加快矿权出让,2023年同比翻番。
随着优质土地、厂房等资产逐渐消耗,各地盘活重心转向民生与公共服务领域,即“可运营资产”。
贵州铜仁拍卖市直机关食堂20年经营权,成交价2.5亿元;山东平阴县出让低空经济30年特许经营权,成交价9.2亿元;河北藁城区拍卖2656块广告位30年经营权,成交价1.02亿元。
停车资源同样被纳入:温州龙湾出让172段道路泊位及25处停车场20年经营权,成交价17.8亿元;大理出让2万余个公共及机关车位经营权,成交价8.16亿元。
东北地区也在同步推进。吉林前三季度国有资源性收入同比增长近六成;截至今年6月,辽宁大连累计盘活国有“三资”收入246.9亿元,占同期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
这些案例显示,盘活路径正从“卖资产”向“卖经营权”转变,从一次性变现到“提前兑现未来收益”,盘活收入愈发成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增长点。
黑龙江水库淤泥拍出9亿元
2025年以来,“三资”改革重点正从实物资产转向矿产、林业、水利、数据等资源资产。湖北恩施州宣恩县的实践具有一定代表性——当地对3万亩森林资源及附属设施进行综合评估,确权确值17亿元后,纳入国企体系,实现资产入账。
业内将这种方式称为“先报表转型,再实质转型”:先把资源装进国企,扩大会计报表上的资产规模,再通过经营权、质押或证券化实现融资。
此外,湖北联投集团在小阳坪磷矿上的操作也展现了资源资产化的金融创新——通过“探矿权质押融资”,在不卖出矿权的前提下,获得了近18亿元银行授信额度。

黑龙江则把盘活思路推向“生态资源”。8月,伊春市铁力市东方红水库145万立方米淤积物,通过省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平台,经过竞价最终以6102.98万元交易,中标企业又以收益权质押获得4500万元贷款。
10月,齐齐哈尔挂牌出让两座水库20年期淤泥处置权,成交价8.39亿元。中标方是一家成立不足一个月的本地国资控股企业,当地政府协调金融机构提供最高9亿元、期限20年的贷款支持,企业由此完成全额收购。这笔交易让地方财政一次性新增8.39亿元收入。
生态资源首次被纳入盘活体系,淤泥变成了金矿。但这种由国资平台主导、银行贷款支撑的模式,也让外界担忧是否真属市场化收益,抑或是“左手倒右手”的自循环账面繁荣。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摸清存量资源资产底数,盘活低效用地、闲置房产、存量基础设施,推动国有资产共享。这意味着,这场财政实验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盘活国有资产,一场千万亿元的挑战.南方周末
面对沉睡的“家底”,湖北这样叫醒它们.湖北卫视
黑龙江铁力:点“泥”成金 探索生态治理新路径.中新网黑龙江

评论